首页 >  资讯
不需要安排的人

中国网 2023-09-29 17:49:05     

“他就喜欢把事情做在前面,害得我无事可安排”,检验试验部部长夏莉这样既风趣又略显自豪地评价彭明军,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只是彭明军把工作提前准备了,而且准备充分,在许多问题处理中显得经验丰富,游刃有余。

半夜的铃声

8月,某产品进入鉴定试验,由各部门相关人员组成专项试验队,准备会上,不是试验队成员的彭明军这样表态:“产品前期的整个生产过程,我都参与其中并有详细记录,试验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和需求,尽快通知,我24小时待命”。事情就是这么凑巧,8月18日凌晨三点,电话铃声响起,果然出了问题,现场试验队员反应,工装的坚固装置不能满足试验要求发生松动,试验单位和用户代表对此提出异议,试验无法继续。由于对产品和工装的熟悉,彭明军立刻作出判断,如果改变锁紧螺钉垫片等标准件的规格,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于是马上打电话向队长陈美林和用户代表沟通,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早上6点,彭明军进入例试室,在一个10年前的旧工装上找到了所需要的规格,7点便和其他队员一起赶往试验现场,通过试装和简短的会议,用户代表认可了彭明军的方法,试验得以继续进行。

工装的方向

同样是鉴定试验,节点临近,彭明军在检查时发现产品装配方向与工艺文件不符,继续下去,试验数据将毫无意义,以前的产品都能满足要求,这次有所不同,外单位的设备都是垂直台,根本不能改变安装方向,怎么办?如果重新设计工装,耽误了试验进度,对公司后续的生产计划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得益于彭明军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工作习惯,他不仅仅要看参数好不好,在试验台和温箱里装接产品,一般都是车间操作人员的事,而彭明军一定要亲自装一次,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是想知道工装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质量风险”,因此,对各种型号的装夹都了如指掌,在遇到振动方向不对时,他突然想到某个型号的工装也许可以派上用场,于是开始验证他的想法,经过巧妙的工装转接,居然真的能够达到改变方向的意图,经过相关技术人员和用户代表的论证,最终采纳了彭明军的思路,试验得以顺利进行。

问题的根除

某档产品在用户验收过程中发现参数异常,虽然合格,但与平时的数据相差甚远。验收方提出异议,彭明军抱来自己的过程数据,检查对比后,确定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一根测试电缆插针有轻微变形,取下电缆单独检测,发现数据和计量的数据有较大差别,更换一根好的电缆后产品参数正常。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解决了,而且解决措施用户代表也是认可的,但彭明军却有其他想法,因为他知道越怕麻烦,后面的麻烦越多,铠甲电缆与连接器直接耦合,由于硬度和重量的原因,发生这样的应力损伤不可避免,要彻底根除问题,就要改变连接方式,增加软质电缆转接,打铁趁热,彭明军马上联系工艺、仪表、操作人员,和用户代表一起协调,把所有铠甲电缆都用轻软的电缆转接,并把增加的电缆数据计量到测试台数据中,彻底杜绝了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目前已经将该方法推广到其他型号的产品测试中。

行走的资料

“我要首件第一次测试的数据、我要问题解决前的状态、我要工装定位销尺寸、我要故障发生时数据变化情况、我要工艺更改的具体时间……”当质量工程师们问起诸如此类比较细致的问题时,汪国平都统一回答:“找彭明军”,作为师傅,他太了解自己的爱徒了,用他的话说,彭明军就是一本行走的资料。

找他了解质量信息的人都喜欢听口述而不喜欢翻看他的记录,因为他口述的内容比记录的详细,有些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和处理经验,是没有记录下来的,通过彭明军的口述,好多枯燥的数据内都隐藏了更多故事,这些积累,得益于他对调试过程的每一次异常都会刨根问底并记录在案,有时甚至去记录一些装配过程中的“插曲”,连元器件的检验的外观瑕疵也不放过,在彭明军眼里,每一道工序都是质量的关键,好的装配习惯会降低质量成本,而有些基本凑合的方法会给产品埋下隐患。

榜样的传承

无论是思想还是技能,彭明军都已经是部门的榜样,部门领导夏灵智说:“自从有个人考核记录以来,彭明军每年都是优秀,部门就他一个人做到这点”,言语间透出无限肯定和赞许,另外,彭明军还特别注意传帮带,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学习习惯分享给小组的年轻人。

要给别人一瓶自己要有一桶,小组两个新人郑子作和彭进波还记得当初彭师傅对自己的谆谆教诲:“不要试图我能教你多少,你自己学的永远比别人教的多,别看我现在什么都会,我也是从什么都不会开始的”,在班组例会上,彭明军对年轻人这样说:“安排更多更难的事情给你,是给你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干的多才会的多”,鼓励他们参加车间工作室举办的各种技能竞赛,在师傅彭明军的熏陶下,勤奋好学的郑子作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并成为公司的星级员工。

产品质量就是这样,要提前准备,谨小慎微,问题越早发现,质量代价越小。对于产品质量,等检验人员提醒的时候,质量问题已经发生,其实已经晚了;对于工作安排,等领导提醒你的时候,说明很多事情滞后,其实已经晚了。彭明军将小组和个人的工作都做足了提前量,事无巨细,二十年如一日,长期坚持这样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已然成为一个不需要安排的人。

文字:游凤远 王一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