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用好四下基层良方 答好为民服务试卷

中国网 2023-11-20 15:16:25     

“四下基层”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提出并身体力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体现的价值追求,历久弥新,彰显出巨大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结合当前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在“下”字上用苦功、见真章,深入基层、真抓实干,以实干打开局面、推动发展,让人民群众感受主题教育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下基层深入群众宣传,讲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方针、政策是我党体现群众关怀的重要方式。稳经济、促发展的政策措施再好再及时,如果企业知悉了解不到位、不透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民生新政、惠民举措再多再细,如果老百姓不知晓、没用上,好政策也会沦为“空中楼阁”。要使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就要了解把握基层群众的政策需求和接受特点,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突出大众化宣讲、通俗化阐释,多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唠嗑话”、“土方言”,少用照本宣科的“官方话”、“书面语”,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优商政策送到企业“厂门口”、把惠民政策宣传至群众“家门口”,杜绝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宣讲,最大限度凝聚起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和磅礴力量。

下基层实地调查研究,解决“疑难杂症”推动工作。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法宝。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问题,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问题只会找不准、类别理不清楚,呆在电脑前看材料,问题只能找不深、实质看不明白,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只会层出不穷。想要解决好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发现的各类“疑难杂症”,就必须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贴近群众,去了解困扰群众的桩桩件件“民生小事”,耐心倾听群众殷切的“唠叨话语”,聚焦难点问题和群众当下较为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用“解剖麻雀”的态度“抽丝剥茧”,将收集上来的问题及建议整理归纳,以“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制定决策、破解难题,确保调查研究有实效。

下基层上门信访接待,化解纠纷、满足群众诉求。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信访工作过程中,部分干部还存在把信访当作“负担”,把矛盾当作“皮球”的思想,唯恐惹“麻烦”上身。“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上访,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总比那么多群众上来要强一些”。要把信访接待下到基层,变“上访”为“下访”,直奔基层、直面群众、直击矛盾,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不逃避、不踢皮球,依法依规、部门联动、相互配合就地解决群众的信访需求,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切实做到“话”有人听、“事”有人管、“难”有人解,把问题症结化解在“家门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在基层一线,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信访“热点”问题。

下基层到达现场办公,变“远程指挥”为“亲临前线”。深入一线干实事、现场办公抓落实,是密切党群关系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举措。在宁德工作期间,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条件,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三进下党乡现场办公、纾民困、解民难,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公路和水电建设等问题,帮助群众打开了发展新路子,为下党发展排忧解难。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不能遇到问题“绕路走”,坚持“干”字当头,直击现场,勇于做“冲锋陷阵”的将军,直面问题,做善于“现场”解决问题的干部。多到防汛抗旱、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的现场去解决实际问题,聚焦“勇争先”,做到凡事不拖、不等、不靠,真招实干让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谱写新时代事业发展新篇章。

(南城县株良镇人民政府 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