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2023-09-19 10:01:52
日光和煦,走进榄核镇,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映入眼帘。从路口径直走入,路过冼星海(故里)纪念馆,就抵达香云纱文化园。走入馆内,一副副香云纱面料纹样图陈设于展台,没见到香云纱的踪迹,却好恰能闻得到香云纱的飘香。
香云纱,凝聚疍家人智慧的结晶
“‘荔熟蝉鸣云纱响,蔗浪蕉风莨绸爽’。诗句中所描绘的正是本文的主角,香云纱。”工作人员讲述起了香云纱的故事。实践团队跟随讲解员进入了香云纱制作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与榄核镇团委负责人、云纱星韵香云纱文化产业园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香云纱的历史由来、香云纱的制作过程以及品牌宣传现状。经调研,团队了解到当地香云纱制品存在设计过于传统,消费群体偏中老年化,受众面狭窄等问题,为后期的设计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考擦香云纱“晒莨”过程
看到这么多学生对香云纱感兴趣,讲解员热情地拿出一块新布,手把手地教团队成员学习“过乌”。“泥要先搅拌均匀,然后慢慢搅匀涂在丝缎上......”河泥需使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涂抹丝缎,让薯莨汁中的鞣酸与河泥中的铁离子发生微妙的反应,形成一层类似树脂的纯天然薄膜浮在纱绸表面。抖脱塘泥,清洗干净,就成了面黑里黄、油光闪烁的香云纱。
实践队成员们学习体验“过乌”制作工艺
原本雪白的纱绸通过十四步基本工艺流程,经过薯莨,阳光与河泥的一次次交融,接受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完成了化蛹成蝶的蜕变。复杂的工艺流程让同学们纷纷感叹道“香云纱不仅是一种布料,一项传统制作工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精神,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疍家人智慧的结晶。”
传承与创新,挑战与机遇
观一张莨纱,品一门手艺,读一段古史,足以一睹疍家人百年的智慧与历史。进入香云纱制品展销区,发箍,头绳,香包,手提包,服饰等琳琅满目的香云纱制品、古色古香的布景,队员们被馆内深厚的文化气息所震撼,纷纷放慢了脚步,仔细端详。
榄核镇湴湄村马志森先生戴着一顶尖顶草帽走进馆内,坐在朱红色木凳上,面对前来调研的学子,他热情地讲述起自己与香云纱的不解之缘,“我自己也是疍家后代,从小跟香云纱打交道,对香云纱有着很深厚的情谊。”他认为,现在了解和喜爱的香云纱的年轻人不多,希望能通过融入更多新元素、创新推广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将香云纱更好地传承下去。”
马志森先生正在向队员们介绍香云纱文化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机器的发展,香云纱仿制品逐渐开始对传统香云纱有所替代。机器生产依靠性价比高、量产大趋向的优势,给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市场带来了极大冲击力,部分香云纱制品因作品性价比、设计被仿制品超越而被迫淡出市场。这既是香云纱染整技艺的挑战,却也是机遇所在。香云纱所面临的时代挑战,需要青年人解答。
接下来,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香遇·非遗”实践团将根据榄核镇团委的需求,以传承和创新榄核镇疍家文化、香云纱文化为出发点,融入时尚、流行、个性化元素,将香云纱制品推陈出新,设计以《疍家人的智慧结晶——香云纱》为题的香云纱系列制品。
团队成员正在绘制香云纱制品设计稿
此外,实践团队与在榄核镇团委共同研究“如何将数字化染整技术与香云纱染整技艺相结合”的项目课题,推动“科技+非遗”的创新发展,让更多人喜爱香云纱,更好地传承和创新香云纱非遗文化,让香云纱成为助推榄核镇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吴嘉颖 罗珊 彭小敏)
实践团队在榄核镇云纱星韵(非遗)文化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