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舜礼:旅游消费挖潜应靠产业素质和市场信心

中国网 2023-09-15 15:26:04     

【点睛】

旅游消费的潜力就如同牛奶的分泌,决不会因为你眼前很需要它,就能对应你的需要把它多挤出来;还是要多做日常强化产业素质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培植和积蓄可发掘的消费潜力。

疫情之后,大家都期望各产业尽快拉动经济恢复和增长。现在看来,基本势头是好的。旅游在诸多消费行业中,是反应最快捷、最显著、最活跃的,发挥了拉动消费的重要作用。在接下来的时光里,旅游还有多大的消费潜力可释放,怎样才能让它最大化地拉动消费,恐怕是要有一些必要条件的,就是必须提升产业素质、加强配套支撑、增强市场信心。

我关注了近几个月旅游出行、市场接待和消费释放的观点,觉得总基调是比较乐观,全国旅游市场似乎已风和日丽、莺歌燕舞,着眼点和基准线就是拿2019年国内旅游数据作对比。其实,即使国内旅游的数据有所超过,也只是与停滞3年的横断面做比较;也仅是在国内旅游一个市场作对比,入境旅游的市场还明显恢复滞缓;旅游市场的恢复不等于旅游产业恢复,多数企业远未恢复发展的元气。再者,假如说旅游产业已经恢复,那么,挖掘消费潜力问题也就不必谈了。

那么,如何做一些培植挖掘消费潜力的基础工作?我想从五方面谈一下思考:

一是提升文旅核心的吸引物。就是对吸引游客最具魅力、最可持续、最影响旅游选择的东西,包括旅游景区、度假区、节庆活动、特色场景、户外活动、自驾线路等,做得出色和有影响,都会成为影响出游选择的砝码。疫情之前,全行业这类东西就不过硬和充足;三年疫情后,非增还减、有的出现明显退步。

个别地方自满于拥有多少旅游桂冠、名号,其实对游客而言未必在意这些东西,有的市县号称“全域旅游示范区”,却拿不出手游客广泛认可的旅游产品,今夏我去某省会城市下属的县,就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旅游景区。有的地方提出,以乐园、演出、滨海、森林、草原为文旅吸引物,靠博物馆、音乐节、戏剧节、消夏节、展览季、美食露营、非遗展演、主题集市等吸引游客,若这些仅作为旅游旺季应对需求激增的暂时性举措尚可,但很难把它们视为“当家”产品,那也仅相当于饥荒年代的“瓜菜代”,难以与主食、干粮相比拟,世界上也少有国家以此作为旅游产品的主打和主流。

二是推动文旅融合的深度化。就是通过文旅融合,打造更富魅力的旅游吸引物,或提升产业要素的配套水平,让文旅融合真正开花结果。

近些年,一些地方的文旅融合取得进步,通过搞服装秀、剧本杀、闪歌舞、沉浸式演出等,让某些文旅场合有了表面化的生机,吸引了一些青年客群参与,但也存在浮皮潦草、点缀皮毛的问题,需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拓展,重点要做好基础性、主打性产品的文旅融合。例如,观光游如何深化、度假游如何惬意、体验游如何深刻,都应充分地依靠融合而破题。

再如,导游讲解如何讲清说透,打破一统天下的“象形化”的讲景模式,像观音、像仙女、像大象、像猪八戒,使人文、非遗、自然、地质、森林、湖泊、湿地等不同类型的旅游吸引物,都各显出其专业性、特色化。

因此,“相约看展游”、“美食攻略游”、“国风汉服旅拍”、“跟着演出去旅行”、“借着赛事来出游”,这些产品都具有融合性、拓展性、全域性,可视之为文旅融合的新创,但更要在主打产品和主流产品上拓展文旅融合,作为决策和管理者应进行文旅融合的主次引领,作为开发者应为旅游大众提供旅游供给侧的更多选项。

三是盘活低效闲置的旅游项目。就是对濒临倒闭或已关门歇业的文旅项目,要尽快予以处置,以腾出宝贵的旅游和土地资源。因受3年疫情的影响,这类项目有了较明显的增多。不少市县都有这类效益低下的文旅项目,不管接待量多么少或已经关门,都要持续归还银行贷款,直接影响旅游投资的声誉,使得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对文旅项目投资变得警醒和慎重。

各地应积极学习贵州省的经验做法,它是挑选了200多个这类旅游项目,分别情况限期处置,能盘活的就盘活、能注资的就注资、能托管的就托管,实在不行就予以破产。对于这类旅游项目不能采取“鸵鸟战术”,装聋作哑、熟视无睹,若一边忙于达标创建,一边是令人诟病不断、触目惊心的烂项目,终非和谐之景和长久之策,也根本无法发挥旅游拉动消费的作用。

四是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和条件。从专业旅游的角度看,公务商务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占国内旅游总量的1/5以上,占入境旅游的1/6多。一些传统旅游优势不明显、但经济发达的市县,旅游接待和产出一直较高,就是由于城市经济和服务业发达,公务商务人流密集。

一些人口多、经济发达的市县,应该积极推动公务商务旅游发展,要有办会办展的场馆和食宿条件,能够承接省内外中等规模的会议、展览、培训、活动、赛事。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扩大接待场所、提升举办能力,争取能同时举办几场会展活动,成为一些会展的永久会址,办出具有全国性、国际性影响的几个会展;同时,加强形成一套会展办法和专业队伍,健全会展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措施。

五是改善居民对未来前景的心理预期。人们习惯说旅游关联度高、拉动性强;其实,具有这一产业特征的,就必然会受形势、环境、交通、偶发事件的影响。孤立地谈旅游是纸上谈兵,离开大的环境和背景去谈市场前景,则几乎于瞎扯淡。有人说3年疫情促成了旅游消费的“堰塞湖”,如果仅限定在出游愿望上,这有一些道理;但如从催生出游的3个要件看,即有钱、有闲、有意愿,这个“堰塞湖”则是很浅薄的,即是决口也流不出多少水,原因是疫情期间多数人的腰包已收紧、且有些人至今仍是空空如也,怎么让人掏钱去旅游。

实施消费补贴、消费满减、票价优惠、积分奖励兑换等惠民激励措施,只适于激发小部分人去旅游,而且也是能省则省、能抠则抠,这就是当前旅游消费客单价较低、旺人不旺财的基本原因;确实没大有钱的那些居民,不会因为你减价门票、发消费券的“仨瓜俩枣”就糊里糊涂去旅游,那不符合国人的文化传统和消费习惯。

因此,刺激旅游消费要收到实效,就必须改善居民对未来前景的预期,通过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尽快增加居民的收入,让旅游出行的“三要件”全都具备,旅游市场才会茁壮成长,进而把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没有这个前提条件,谈来谈去也是空洞的。

让旅游产业释放消费潜力,应是一项可持续的长远目标。这就如同家里饲养的一头奶牛,只有在平日把它喂养好,才可能会有源源不断的奶水。旅游消费的潜力就如同牛奶的分泌,决不会因为你眼前很需要它,就能对应你的需要把它多挤出来;还是要多做日常强化产业素质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培植和积蓄可发掘的消费潜力。(高舜礼)

(本文系作者2023年9月15日在山东省济南市第四届国际文旅博览会“沿黄文旅产业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有所整理,标题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