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2024-02-06 09:40:4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近年来,邵阳市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百姓关切,对接群众需求,做好创新融合,坚持把“群众看”转变为“主动讲”,坚持把大道理转变为家常话,推动理论宣讲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心走实、落地生根。
坚持把“群众看”转变为“主动讲”,促进理论宣讲更聚人气。在理论宣讲中,邵阳市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坚持把百姓看台转变为百姓讲台,把宣讲的话筒交给人民群众,干部只当引导员,让各行各业优秀的人员当宣讲员,通过身边的人宣讲党的政策,回顾历史、解读变化、展望梦想,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春风化雨间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把宣讲的场地交给人民,坚持群众在哪里,宣讲就走向哪里,把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公园广场、爱教基地、景区景点)当作“讲台”,通过座谈会、院落会、凉亭会、屋场会、乡间夜话、工间故事会等方式,送“理”上门,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直接服务百姓大众,促进理论宣讲更聚人气,真正做到了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让党的理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坚持把宣讲的时间交给人民,从“大讲堂”到“家门口”,从“聚集课堂讲理论”到“闲聊一刻传思想”,充分利用群众零星时间,“餐前一刻钟”“家长里短半小时”,紧紧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小到健康防病知识、种菜养殖技术等常识,大到《民法典》新规、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一刻钟”宣讲,以百姓视角、群众语言向群众传播党的“好声音”。
坚持把大道理转变为家常话,促进理论宣讲更接地气。理论宣讲只有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才能深入人心。善用群众语言,讲百姓话、说百姓事,理论宣讲才能赢得人心。邵阳市深度利用本土文化浓厚、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的特点,将理论宣讲与群众喜爱的“百姓舞台”相融合,打造多元、立体的理论传播体系,开展“文艺送理”进基层活动,利用文艺演出舞台表演三句半、小品、情景剧、祁剧、花鼓戏、苗剧、侗戏等既包含党的创新理论,又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艺节目,用群众的语言、百姓的视角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让广大群众坐得下、听得懂、能领会、记得牢,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将党的创新理论、党史故事、发展成就编排成具有邵阳地方特色的戏曲节目,结合“送戏下乡”“文艺进社区”等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与惠民政策的传播。洞口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文化志愿者,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结合群众身边真实故事、典型事例,创作编排了三句半、诗朗诵、音乐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到乡村、社区开展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演鲜活、唱明白,增强理论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让百姓爱听、爱看,又能懂、易记、乐于接受。
坚持把非遗独秀转变为创新融合,促进理论宣讲更显生气。邵阳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文化交融荟萃,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该市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促进非遗保护与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移风易俗等深度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邵阳市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积极对接当地的文艺团体、非遗传承人,精心创作了大批祁剧、邵阳花鼓戏、花瑶呜哇山歌、城步苗歌等非遗文艺节目作品,把理论的“书面语”变成娓娓动听的“非遗戏”。这种创新的非遗节目,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清新自然的生活气息、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轻松活泼的风格,让理论宣传更接地气、更有灵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使现场观众穿越时空,近距离领略非遗之美,又受了教育,领会了党的创新理论与惠民政策。绥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文化馆联合成立了非遗民族民俗文化志愿服务队,把挖掘弘扬民族历史文化、习俗文化、生态文化与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和文明新风等与当地侗歌融为一体,创作出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利用民族节庆活动、文化惠民演出等志愿服务,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演出,让文明实践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助推乡风文明。武冈丝弦已有400多年的传唱历史,2011年5月被列入全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和武冈丝弦节目创作、表演有机结合起来,创立“弦歌不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丝弦”节目表演,向群众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每年服务超50万人(次),该项目还荣获湖南省文明委“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邵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理论宣讲中做到三个转变,汇聚三股力气、激活各种资源,既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实现全覆盖,又使理论宣讲易记、易懂、易传,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千家万户,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呙姿帆 郭骏 罗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