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让长清区井字村这盏“神灯”亮起来

中国网 2024-06-11 17:51:13     

序言

乡愁是人们最朴实的情怀,也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基因,只有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记忆,守住根。

在岁月的长河中,井字村形成了它特有的人文风貌、历史古迹,这些对后人来说,都有着宝贵的历史意义,不仅使后人能更进一步深入挖掘本土的地域文化,也为井字村的后人留存了一份乡愁和美好记忆!

”井字“的起源

据宋碑记载,井字最晚建于北宋年间,相传油氏建村。因村子坐落在地势低洼的水泉边,所以命名井字庄,今名”井字“,距长清区张夏街道办事处东南十公里。64年前辖划归历城县张夏人民公社井字村。

image.png

“井字”的山

该村三面环山,山脉沟壑纵横,峰连岭列。村正北是一座宝山,你若站在泰山极顶,这座山可尽收眼底。这座山在当地有“金头”、“银尾”、“朱砂腰”的美称。在“银尾”处,便是当年工匠们掘崖凿壁挖出的那口"天井”,代表着他们的辛勤劳作;在色子石上“进岭打死无论”的石刻,彪炳千秋,也见证着那时开采银矿的盛景。

在村正北,有一条神奇的峪沟被叫“灯盏峪”。在它右侧百米处,矗立着一尊像人一样的石头,叫“石人”。相传,在很久以前,每当夜幕降临,这个“石人”就跑到山中那块石头前将灯点亮,使整个峪沟变得通明。因此,后人把这条峪沟命名为“灯盏峪”!

井字的山,就这么神奇;天刚蒙蒙亮,村东北“鸡冠子”山上的那只金鸡,便伸长了脖子正在报晓呢!井字的山,千姿百态。什么“狮头崖”、“仙人桥”、“馍馍笼”、“燎壶嘴”、“转山子”“猪山子”、“糠山子”…各种奇形怪状的山应有尽有!

”井字“的水

油氏的先人们在地势低洼的水泉边,建村立业,偎依着“后井”这口古井,繁衍生息。

到了民国九年,村民们在村首事的带领下,在村子中央,合力挖掘了一口“前井”,解决了当时人们的用水困难。随着人口的增加,饮用水需求的增大,于1962年春,村领导干部卢传九、史文轩带领村民在村东头又开凿了第三口井 ——“东井”,济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节目主持人“小啰啰”,来村里采访106岁的“百岁老人”史明蓝,曾亲自在这口井拧着轱辘提水,为老人担水做饭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除了村中的三口井外,还有黄家鞍子的“石瓮井”、灯盏峪的“北泉子”、红花峪的山泉……四季轮转,清澈甘甜的山泉,蜿蜒流淌至今。它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井字人。

长清区人民政府于2018年9月,把该村的泉水定为“地表水资源一级保护区”。至此,招来了七里八乡的人来池边提水泡茶;就连回家探亲的城里人,回城时也要灌上满满的几桶家乡水……

改革开放后,在任职40余年的老书记——卢传儒同志的带领下,在村西又钻探了一口”双眼”深井,不但将村西六百多亩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而且修建了两座水囤,安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人们用水难的问题。

在政府大力兴修水利的指引下,卢传儒同志与村民一道建起了一座万方蓄水池——井字水库。将天落水及街中井池溢出的水,全都流进水库储存起来。水库东墙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八个鎏金大字,至今留在人们记忆中。

“井字”的中草药发展

井字的森林面积覆盖率达95%。主要树种以“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核桃、柿子扎腰、山脚穿着绣花鞋”——花果飘香;山林中,除珍稀动物丹顶鹤外,还有猫头鹰、山鸡、野兔……

井字的山脉,沟壑纵横,苍翠幽深,特别是雨后,远而望之,青空缥缈,气势磅礴,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崇山深林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中药材:柴胡、防风、连翘、远志、丹参、杏叶参、何首乌、透骨草、气煞大夫、翻白草、烂手棵、刘寄奴、红茜草、玉竹、葛根、茵陈、苍耳等应有尽有。

卢志诚、卢志忠二兄弟,在得知“医圣”扁鹊是卢氏的老祖先后,他们便立志学医,以三年不出家门的超常毅力,刻苦攻读,终于自学成才,成为一代老中医。他们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利用当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用“一根银针、一把草”,帮助一些危重病人解除痛苦,重获新生,可谓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村党支部书记卢宗平同志,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振兴乡村经济,在发展中草药上,砥砺奋发,目前,“山东中溯源有机道地中药材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已落户井字村。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井字村的“新面貌”

党建引领:自1956年成立村党支部以来,已历经六任:姬广德卢,卢传九、史文轩、卢传儒,李进山、卢宗尧、卢宗平等书记。村政机构齐全,村民高度自治。

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前,以生产队为单位,使用犁耙耕耧锄镰锹锨扁担筐,肩挑人抬;土地承包制后,完全是机械化:机耕、机播、机割、机运。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病虫害防治采用无人机喷洒技术。

商业贸易:解放前,人们需到七八里外的靳庄、青杨赶集;供销合作社时期,全村只有一处“代销店”。那时是计划经济,完全凭票证限购:布票每人每年7尺,洋油、洋火凭购物证;流传着“鸡蛋换盐两不找钱”的顺口溜。改革开放后,村里发展到8处“经销点”。街中心、路两旁,每天都是集会,摆摊设点,货物琳琅满目。

教育事业:旧时只有“井字村小学”一处,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再考宋庄、土门完小(两年)。自1964年起,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后,村校领导人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历史意义,于是建起了“井字农业中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一一其中宋云福同志成为(正处)厅级干部,就是一个缩影。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半工半读”、“农民业校”一条龙教育模式,成为山东省先进办学单位。

军事设施:在村西北“虎头山”半腰处,残留着那道“石墙”遗址,记录着战争年代给井字人民带来的灾难。那道石墙由北向西南延伸至南山头,绵延数公里。在这道墙的两端,分别设着南北两座炮楼,南炮楼,是以丁占元为首的一班兵力把守;北炮楼,是一位韩姓的排长带着一个排的兵力把守。这两座炮楼,把小寺路三个村的人死死地封锁住,出不去,进不来。

在那个年代里,人们遭受到惨无人道的折磨,敌人野兽般地欺男霸女。就是在这座炮楼里将张某、郝某打得皮开肉绽,最后连衣服和肉都粘在了一块;谁家的大闺女小媳妇,都会受到百般蹂躏,就连70多岁的史老太大也没逃过这一劫;当时的民兵连长赵某,饱受到了灌辣椒水、压杠压的折磨,年仅 31岁含恨离开了人世……

在离村1.5公里的南山上,那块平整而光滑石梁上的“石窝”图案,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放人头的石窝、双脚蹬着的石窝、两侧分别是放胳膊的石窝,依晰可见。这便是鲜为人知的杀人场”——“清风寨”土匪的老巢,他们对当地进行疯狂地掳夺,民不聊生。

济南至泰安是一条”御道”。一次康熙帝路过时,村民们跪地请饶,于是皇帝下旨派康卫将军进行‘剿匪”。双方经过三天三夜地殊死搏斗,最终赢得胜利。但在战争中,康将军和他的将士们中弹身亡。在离庄南不远的地方,有一块至今保存完好的石碑,那是对战死杀场的康将军及其战友们永远的怀念:即“将军庙”。

战争的硝烟虽早已散去,但我们后人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呼吁相关部门,将这些有价值的遗址修复好、管理好,把这块红色沃土,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基地。

"井字"的领路人

村党支部书记——卢宗平同志,是一名“退役不褪色”的军人,凭他的韧劲、闯劲,雷厉风行。在上任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带领村民干出了前所未有的业绩。2019年,首先,对村容村貌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在全镇率先铺设了“排污管道”,对村内全部的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把水泥路通到了每户村民的家门口,就连住在全村最高处的羊肠小道的五保户老人张茂财,也通过车推人拉的方法将水泥路修好了,犹记的当时在酷暑下,卢宗平同志光着膀子,将水泥灰一车一车地推到他的家门口的场景。自此,昔日污水横流、三大堆挡路、雨天泥泞不堪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

然后,打了一场“拆违拆临”的攻坚战,部分人“乱圈乱占”的历史遗留问题依然存在。卢宗平同志站在风口浪尖上,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范。他充分利用拆除后的空闲地段,建起了三处休闲广场,满足了全村人的休闲娱乐需求。2021年,又在村中心建起了一座公厕,并设置了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值班,大大方便了群众;每户采用水冲式厕所,不再是苍蝇四处飞;立体式翻斗垃圾箱整齐地摆放在了路旁,保洁员每天清晨清扫,保持了街巷的干净整洁。由于村容村貌的改善,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景色怡人的美丽画卷。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直线上升!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的井字村,卢宗平同志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带领村民,正张开他的双臂,砥砺奋发,也欢迎仁人志士来井字考察、兴业、开发、互利共赢,使灯盏峪的这盏“神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汪建禄李德智李敏郑心蕊)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