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心向党 “匠”传世遗】 陈应鸿:指尖运“经纬” 方寸见“真功”

中国网海峡频道 2022-07-18 15:33:26     

【编者按】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就是保护文化的根。为纪念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迎接7.25“泉州世界文化遗产日”,透过非遗传承人“传承晋江经验”,以“匠心”谱写“非遗新篇”的生动案例,寻找非遗传承保护留住城市文化根脉“注脚”,传播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品牌“名片”,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中国网海峡频道,推出“‘艺’心向党 ‘匠’传世遗”泉州非遗传承人主题访谈。

本期访谈:陈应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木偶皮影金狮奖个人金奖得主)

中国网福建讯 它始于秦汉,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一出《四将开台》让它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大放异彩;2012年,它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实现了我国在此项目零的突破;它就是集戏曲音乐、操作表演、工艺造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提线木偶。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是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传统戏剧。

当年,年仅12岁的陈应鸿走进福建艺术学校泉州提线木偶班的考场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从此与提线木偶“绑定”,更不曾想到有一天,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承担将这门古老艺术薪火相传的重任。

2.png

陈应鸿在表演泉州提线木偶戏 受访者 供图

入行:百里挑一 苦练本领

一切,源于1977年的那个夏天。

当年,福建艺术学校泉州提线木偶班招生,要从2000多人中招考15个演员,录取率甚至远低于现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那次考试中,陈应鸿凭借出众的文艺特长脱颖而出,顺利拿到“晋级卡”。

也许因为正是这场考试决定了自己的职业人生,所以虽然时隔45年,但对其中的一些细节,陈应鸿依然印象深刻:“当时主要是考唱歌和朗诵。“第一关是检查手指是否有缺陷,因为这是决定能否灵活操控木偶的基本条件,有人在这轮就遗憾地被淘汰;第二关是考唱歌和朗诵,因为木偶戏表演要唱、要说。唱歌主要是挑选声音特质,朗诵主要是考核口齿是否清楚。”最终,陈应鸿凭借自己扎实的文艺基本功,成功入围“大名单”。

通过面试后,再经过综合考核、遴选,1978年2月,陈应鸿和其他14名同学走进位于老城区西街的千年古刹——开元寺,当年提线木偶班的课堂就设在这里,同学们的起居饮食、课读练唱全在开元寺。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应鸿开始了与提线木偶的“今世缘”。

值得一提的是,陈应鸿的授业恩师杨度、陈天恩、吴孙滚、魏启瑞等都是泉州木偶戏团的老艺人,当时年岁最长者已逾花甲,是“爷爷辈”,因而木偶戏班又被称为“公孙班”。

学艺,必先吃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是陈应鸿和同学们的常态。 他们除了要学习文化课,早晚还要练习基本功,包括用于操纵木偶的“21套线规”,下午则练习唱腔和台词。陈应鸿回忆,当时早上6点就要开始练早功,而为了能抢到自己用得顺手的木偶,有人凌晨2点多就起床。一个提线木偶重两三斤,为训练臂力,有人拿酒瓶子装水,用木棍提着酒瓶,一练至少半个小时。

有的学生稍年长,体能、反应等各方面都略胜一筹,学习的进度也就比较快。而年仅13岁的陈应鸿学习进度曾一度滞后,“那阵子觉得怎么表演木偶走起路来都不像人,当时我就气馁了,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打起退堂鼓。”幸好遇到了好老师,几位老师傅都对天资聪颖的陈应鸿疼爱有加,勉励他坚持,偶尔还会给他“开小灶”,加之父母的鼓励,让他度过了那段最难捱的日子。后来学生们每周五晚在开元寺为市民免费表演,不少人为陈应鸿鼓掌叫好,他才渐增信心,表演渐入佳境。“慢慢开始有成就感,觉得手中操控的木偶越来越像人了。当那阶段瓶颈期过了,特别是在舞台上,听到观众的欢笑声、掌声,那是对我莫大的激励”。

陈应鸿在艺校一学就是五年。传统的提线木偶表演分为五个行当,生、旦、北、杂(戏曲的丑角),还有一名副旦。他在学校的前两年学的是小生,第四年再学习丑角表演,所以到1983年毕业,进入木偶剧团时,他已经略通小生和丑角两个行当的表演。

陈应鸿操控的木偶表演惟妙惟肖 受访者 供图

突破:胸藏“经纬” 指运“乾坤”

武侠小说中,剑术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这样才能达到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效果。而在陈应鸿看来,提线木偶的表演同样如此。

泉州提线木偶一般都系有16条线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作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想要做到在指尖从容“运转乾坤”,就要做到胸中“深藏经纬”,而这个过程绝非三五年可以达到。虽然13岁就开始学习木偶戏表演,15岁就开始有机会登台演出,但陈应鸿说,自己直到40岁以后,对木偶戏的表演才真正算得上“得心应手”。

如今,陈应鸿已记不清自己参演过多少剧目。但有一部剧,对他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这就是根据果戈理的同名话剧改编的提线木偶戏《钦差大臣》,全长80分钟,简洁流畅、妙趣横生。在排演《钦差大臣》时,陈应鸿担纲男一号,因为有了之前许多年的舞台经验积累,所以他对木偶形象内部结构的制作、线位的设置有了很深入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才能对剧目的角色有较深刻理解和演绎。

厚积方能薄发。2005年排演《钦差大臣》时,时年40岁的陈应鸿在舞台上从容挥洒,“这部剧的表演中,我比较全面的展示了个人技能,剧目当时在泉州表演就受欢迎,也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中国木偶皮影汇演,并获得金狮奖中的金奖,我凭借该剧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剧团也还得到了很多其它奖项。”

陈应鸿(右一)和同事在2020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上表演 受访者供图

薪传:播撒“种子” 静待花开

2008年8月8日,泉州提线木偶演员带着获第十届文华奖的《古艺新姿活傀儡》核心部分《四将开台》登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无疑是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高光时刻”。

陈应鸿(右二)和同事表演《四将开台》 受访者 供图

当时,陈应鸿和同事在北京的多场表演深受欢迎。当然也有“不服”者,一位京剧资深票友就曾礼貌地向他“叫板”: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木偶,舞台不过方寸,凭什么让作为国粹京剧重要组成部分的锣鼓管弦一班人马为之忙活?

“老人家,这提线木偶虽小,但方寸之间,可是大有天地”陈应鸿不疾不徐,从提线木偶发源于秦汉讲起,说到泉州木偶戏的源流,再讲到嘉礼戏的地位:傀儡受过汉高祖的御封,提高了傀儡戏艺人的身份地位。到汉文帝时,乐府仿造傀儡,在宫廷演出,还作为迎宾嘉会和敬神驱邪仪式。古时民间要演嘉礼戏,要尊称“请戏”,不能说“雇戏”;若遇“人戏”与傀儡戏同时在一个地方演出,须让傀儡戏起鼓先演,这叫“前棚嘉礼后棚戏"……十来分钟的交谈,让这位老者对提线木偶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颇为叹服,从此也成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粉丝,不仅此后几天剧团的表演都能看到老人家的身影,还给剧团的演员们送上了当地特色小吃。

作为非遗传承人,这些年来,传承和创新一直是陈应鸿避不开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陈应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历史:千百年来,提线木偶戏与泉州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最繁盛的时候,泉州的木偶戏班达一百多个。至今,泉州提线木偶戏仍保存700多出传统剧目和由300多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同时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操线功夫,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对于这些,陈应鸿认为亟待传承和保护,而不应该盲目进行所谓“创新”。

而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舞台声光电技术的运用,可以为传统木偶戏的表演加分,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则可大胆探索尝试。“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陈应鸿认为,这是一个大原则。

如今,除了日常演出,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的陈应鸿还有一大任务:带学生。1992年开始,陈应鸿就担任省艺校泉州木偶班老师,2011年担任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专业教师,前几年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泉州市青少年宫等处开班,教中小学生提线木偶。在他看来,在这些年纪尚小的孩子心里播撒下非遗的种子很有必要,因为说不准哪一天,就生根、发芽了。

陈应鸿在讲授提线木偶表演技艺 受访者 供图

艺术的传承,人才无疑是第一位的。“也有一些好苗子,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才留不住”近年,剧团里的年轻演员流动很大。这些年,陆续有上海戏剧学院提线木偶表演专业的学生来实习,有人因单位编制、生活习惯等原因离开了。还有人改行去了文艺演出公司,收入涨了不少。陈应鸿理解她们,毕竟身为国家一级演员,自己每月工资收入也仅有数千元。但他对提线木偶的“初心”依然如磐,“一定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们这代断了!”

采访临近尾声,陈应鸿轻呷一口茶,沉思片刻,吐露心声:其实,我也在等属于自己的“关门弟子”。

陈应鸿说,老艺人授艺讲究口传、心授,提线木偶表演有同样一些核心的口诀、技法,类似武功“心法 ”。这些全都记在自己脑子里。陈应鸿有五个来自不同地方的老师,他集成了他们的精华,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表演经验,而这恰恰是最来之不易的,所以他要找一个唯一的传承人。

在他看来,有时候,等待也是一种智慧。

线戏人生,线“系”此生。

也许,这是对陈应鸿四十余载艺术生涯的最好概括。(林颖杰 林锦旺 许泽龙 邱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