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泥”为舞,赴一场非遗工坊民俗文化之约——潍坊市非遗人才培训、非遗工坊建设推进会议暨高密市第三届非遗艺术节盛大开幕

中国网 2023-08-11 16:47:49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为借助“非遗”之力,赓续文化薪火,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8月10日,潍坊市非遗人才培训、非遗工坊建设推进会议暨高密市第三届非遗艺术节在高密市姜庄镇盛大开幕。

image.png

image.png

作为体现文化力量的重要抓手,非遗工坊在保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乡村特质的文化产业、培育建设和美乡村的人才队伍、突出生态价值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形成团结高效生产组织等各个方面的作用逐年凸显,成为激发内生动力、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

image.png

山东省文旅厅非遗处副处长吴晓颖,山东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二级调研员、省“四进”工作高密支队队长王莉,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王芹,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院长巩湘红,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正处级组织员姜培刚,省政协委员、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黄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兆林,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王青嵩,潍坊市文旅局党组成员、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高增光,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允泉,胶东研学旅游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研学旅行及教育产业博览会组委会执行主任雷强,高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管延升,高密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韩志超,高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旅局局长于义,高密市姜庄镇党委书记秦术刚出席活动。

image.png

image.png

非遗节会精彩纷呈 非遗工坊热火朝天

开幕式上,高密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韩志超,潍坊市文旅局党组成员、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高增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吴晓颖依次进行了致辞。

image.png

image.png

随着开幕式的正式启动,为期3天的节会拉开了帷幕。红高粱艺博园、泥塑文化艺术馆、“天下第一虎”泥塑、扑灰年画艺术馆、泥塑文化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产学研基地等特色非遗项目的旅游景点人头攒动,全国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吕蓁立、王树花、聂鹏、李连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这里现场展示非遗技艺,游客们现场品非遗美食、学非遗技艺、带走非遗产品。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在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的加工生产区,机器轰隆隆的劳作着,一排排大小一致、做工精良的泥胚被工坊的艺人小心翼翼的从机器上取下。另一间工作室里,以手艺人张清先为代表的的10余名艺人正在为完成干燥的“泥叫虎”上色。“通过胚胎的标准化生产,不仅解决了艺人个体单打独斗所难以应对的问题,还提升了泥塑产业整体的产品质量。这边就是我们的成型的泥胚,其特点就是不用烤制、不用烧制,纯自然风干,现在我正在给泥塑描红上色。”张清先一边展示上色过程,一边向记者介绍。

挖掘非遗底蕴基础 搭建工坊发展平台

2021年7月,聂家庄村联合南高村等3个村成立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支部书记聂传书担任理事长,主要经营泥塑产品制作、批发、零售等,建立起完善的泥塑产业链,全力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姜庄路径”。

image.png

image.png

被誉为“中国泥塑之乡”的聂家庄,多年来名声在外,却是个软弱涣散村,10年换了8个支部书记。为改变现状,镇党委通过精准“引凤”,吸引能人聂传书回村干事创业,拆除断壁残垣37处、违建17处、通开胡同16条,新建三层聂家庄社区办公楼、非遗工坊、党建广场和网红墙绘等,聂家庄从一个弱村、乱村变成了“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山东省景区化村庄”。镇党委自筹资金2000万元,高标准建成高密泥塑产业园和聂家庄民俗文化村,设有“天下第一虎”泥塑、非遗工坊等20多个功能区。自此姜庄镇“两园、三基地、多点”文化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为非遗工坊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image.png

聂家庄支部书记聂传书回忆起非遗工坊诞生之初的故事,向记者感慨道:“这里原来是聂家庄闲置的小学,曾有企业意向出资700多万元购买这块土地,镇党委着眼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选择将这里改造成为集“非遗+工坊”“非遗+研学”“非遗+手造”于一体的非遗工坊,设有研发中心、生产车间、研学教室等10多个功能区,因此带动了120多名泥塑艺人参与泥塑生产加工,彻底改变了家庭小作坊式的分散经营。”

image.png

做优生产管理制度 加速工坊融合发展

“一方面,工坊聘请了技术人员与老工匠研发冲压机械和黏土提纯工艺,选土、制坯两个需要耗费较多人力的步骤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效率较以前提高了十倍以上。另一方面,工坊实行“五统一”管理制度,即统一原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宣传推介、统一销售渠道,保证了产品质量,降低了产销成本。目前,工坊通过注册的“姜之源”泥塑商标,将所有外销产品统一商标、统一包装,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看着非遗工坊带动艺人和集体致富,并将传统非遗艺术接续地传承下去,聂传书自豪地带着记者参观工坊。

image.png

据统计,工坊每年仅“泥叫虎”这一种产品即可生产40万个,叫虎、摇猴、八仙等泥塑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村集体平均增收20万元以上,社员人均增收8000元。今年2月,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获评“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image.png

“从2021年开始,我们连续三年举办非遗艺术节,借势节会这一平台,非遗工坊逐步拓宽对外销售渠道,全面提高了特色品牌的辨识度、美誉度,吸引了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平台进行报道,《山东聂家庄泥塑——泥巴塑成金疙瘩》被人民日报刊发,《高密:“点土成金”泥塑非遗工坊获评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等9条新闻被山东省电视台报道。”姜庄镇党委书记秦术刚向记者介绍。

image.png

现在,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的手工艺品及衍生品入驻4家A级景区、8家酒店、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每月组织直播销售活动,销售数量月均提高20%以上。今年,姜庄镇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在红高粱艺博园西侧建设李仙生态果蔬园,已发展特色瓜果10多个品种,推出非遗研讨、田园采摘等2条旅游线路,带动沿线12个村集体年可实现增收达10万元。(单小东 伍家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