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区:“五个融入”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中国网 2023-08-10 16:09:51     

大同区大力推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党建、精神家园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民生、社会治理工作,着力在“融”字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实基础,有形有感有效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坚持党建引领,融入“红色引擎”。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政绩考核。成立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打造“党建+红石榴”主题品牌,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主题党日、“乡风文明积分超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微心愿”激发党员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理论宣讲等活动的热情,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更加坚实。坚持共居共学,融入精神家园建设。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主题展厅三处,提档升级“松基三井”景区,启动“九间遗址”发掘工作,为我省辽金时期大规模非城类遗址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组织开展“福地同生、民族同根”“我是大庆人”等系列红色教育活动,研发“平安福”等具有大同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组织“福地大同”系列文化创作活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共富共享,融入乡村振兴事业。依托惠民政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加大公共服务均等化力度,扶持发展乡村振兴项目30个,硬化城乡道路49公里,实施维修和续建学校项目32个,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跨省补充耕地二期项目、“村村有项目”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发展奶山羊养殖、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村集体项目42个,年增收在300万元以上,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积极助企纾困,深入落实领导干部“大包联”“六必访”制度,带动各族群众共同营造团结进步抓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共事共乐,融入基层民生服务。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推动“三区”建设充分融合,持续用力抓经济、改民生、优环境,大力推动社会保障提标扩面,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镇为契机,积极争取省级少数民族发展扶持资金,建设双榆树乡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红石榴主题文化广场,将民族团结进步“七进+”融入新时代文明“六个我们”志愿服务,成立“石榴籽”志愿服务中队22个、小队167个,以节庆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创建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元素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升级打造“八井子芍药观光园”“印象太安休闲度假村”等景区37处,配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廊、展示厅、活动室,为建设美丽民族村打造宜居宜业新样貌,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image.png

坚持共建共享,融入社会治理行动。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托综治中心平台划分455个综合网格,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和乡贤力量,推进网格员队伍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打通联系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构建形成“网格+民族团结”工作网格化服务体系,通过“网格+N”、网格“熟人圈”等多种模式,“零距离”处理各项民生事务,将群众需求“千条线”与网格服务“一张网”有机衔接,让网格工作“落下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得开”。始终用有“温度”的服务来提升辖区群众的幸福指数,各族群众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成果,在乡镇、社区形成与派出所、乡镇政府、司法所、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联动化解机制,将矛盾纠纷工作解决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