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2024-06-21 09:26:04
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村电影放映、送戏下乡、建设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产品供给日益多样化,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可是,不管是送电影,还是送戏、送书,都是单向的文化输送。送到农村的各种文化产品,仅仅是被观赏的客体,农民欣赏文化只是被动接受。文化,不仅是文娱产品,更是内化于心的认知、外化于行的习惯。也就是说,仅仅给农民“送文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创造意识,让其成为文化的主人,那样才能让文化之花在乡村持久绽放。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既要“送文化”,也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
所谓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就是通过组织农民参与文化娱乐体育方面的活动或培训,提升其文化造血能力,让他们在没有外界助力的情况下,可以自己开展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从而达到丰富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目的。目前,不少地方已在乡村有组织地开展此项工作。比如,有的地方把喜欢吹拉弹唱的农民组织到一起成立农民乐队,有的地方帮助农民成立书画、音乐、山歌等文艺类协会,还有一些地方支持农民举办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这些活动,让农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大大提升了他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有需求,才会有参与的动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之前,要摸清农村群众真实的文化需求。农村群众,不同年龄的人会有不同的文化需求,不同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爱好,要根据群众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切忌好高骛远,举办群众不感兴趣的文化活动。
目前,乡村非常缺乏专业文化人才,一些村子的“文化能人”老龄化严重,一些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学历偏低且专业不对口。要通过“发现一批、培养一批”,在农村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文艺种子”队伍,最终带动一片,逐渐提升农村的文化造血能力。在这方面,既可以利用回乡大学生、新乡贤等当地资源,也可以吸引城市里的艺术家、艺术院校师生等到农村参与艺术创建。
发展乡村文化要因地制宜,也要因势利导。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平时门锁着、窗关着,只有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才象征性地举办阅读活动,结果门可罗雀,无人问津。这是不少地方“农家书屋”人气不旺的重要原因。也有一些地方主动对接农村群众的阅读需求,激发起农民朋友的阅读兴趣。听说几个村镇在养殖对虾,但村民缺乏技术指导,“农家书屋”为养虾户送去跟养虾有关的图书资料,帮助村民们解决了养植中的技术难题。这种因势利导的送书之举,既解决了当地村民的难事、愁事,也巧妙地在村民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比机械地举办一些阅读推广活动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乡村群众对文化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乡村社会也蕴藏着无穷的文化生命力。在乡村发展文化,要紧紧围绕群众、依靠群众,并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用智慧之水浇开乡村大地上的文化之花。(毛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