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虎邱:一溪为脉贯山间 诗意田园富门堂

中国网 2024-03-29 15:04:56     

中国网讯 绿油油的河坡草坪,洁白如玉的护岸栏杆,整齐的太阳能路灯……沿着蓝溪一路往南,碧水潺潺的溪水与蓝天、白云、青山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蓝溪,是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母亲河晋江西溪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安溪县芦田莲花山南麓,流经芦田、西坪、虎邱、官桥,至城厢仙苑渡口汇入晋江西溪,水源丰富。

一山苍翠,一镇幽芳;一盏酽汤,一乡致富。近年来,虎邱镇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立足茶乡地域特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耕茶旅,全力创建“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项目,力争把蓝溪打造成一个全流域、整区域的田园风光示范区。虎邱镇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农业休闲示范镇、十佳旅游休闲集镇,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五好”乡镇、茶旅特色小镇等称号。

一水穿堂过 油菜花海好风光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龙踪山下,花海俨然,村庄静美,在虎邱镇湖西村蓝溪乡村文化风情园中,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绽放成海,远方山雾缭绕,仿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为花海而来,流连忘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蓝溪文化风情园里,眺望台上挤满了游客。在这里,游客可以将满眼金黄尽收眼底,从高处往下看,一块一块的油菜花田,组接拼凑,阡陌交通,田埂交错于整片田野之上,绚丽的色彩又有一丝轻柔。

欣赏完油菜花海,游客们可到周边裕园七星庄民宿小憩、赏茶园风光、品金矿好茶,住在风景里,乐享慢生活。

一水促农旅 振兴农旅乐逍遥

春分时节,蓝溪潺潺,穿镇而过,溪壑泉滴的韵律清脆入耳,文化风情园里鸟儿的鸣唱时而低吟、时而高歌,似乎在讲述着虎邱的农文旅故事。

蓝溪文化风情园诗意的美,是虎邱镇实施美丽河道治理工程,做活“水系”文章,打造虎邱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鲜活样板的生动写照。“我镇以长潭农业公园为核心,实施蓝溪流域河道综合治理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在上游的湖西河段建设文化风情园。美丽河道建设工程共策划4个项目,包括蓝溪支流芳亭溪河道整治工程、虎邱镇蓝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蓝溪虎邱镇河道治理工程、竹园溪河道整治工程。”虎邱镇相关负责人说,虎邱镇以美丽河道治理为轴线、以美丽田园建设为重点、以提升美丽村庄建设品质为延伸、以转化美丽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挖掘流域沿线资源,有机融入闽南特色、现代风格、田园风光、乡村文化、休闲旅游等元素,形成“一轴、两翼、四村、多片区”的总体布局,建设乡村田园风光项目。

“一县一溪一特色”乡村田园风光项目建设,让虎邱镇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农文旅深度融合突围之路。近年来,虎邱镇坚持并放大创新活力优势,始终紧跟市场热度,在业态创新、运作创新、宣传创新等方面发力,深化朝圣游+乡村游+体验游,打造了8个具有一定规模、较为成熟的景区景点。

文旅融合催生新业态,虎邱镇始终紧跟市场不断创新旅游产品,不断引进新项目,打造新网红“打卡地”,构建了镇区长潭水系休闲核心区+洪恩岩、白石岩、骑虎岩+N个特色景区的“1+3+N”的旅游布局,目前已初具规模、逐见成效,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村集体年经济收益超过500万元。同时,虎邱镇在核心区建设蓝溪乡村文化风情园,建成具有“溪+岛+村+田+林”多元业态的休闲旅游区,进一步扩充核心区的范围和功能,并继续推进洪恩岩景观湖、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

面对旅游及配套项目资金不足问题,虎邱镇探索众筹模式建成白石岩景区,运用“把美丽河道转化为美丽经济”思路建成长潭农业公园,统筹谋划“三岩”景区提升工程,推进景区景点申A升A、湖西漂流、骑虎岩人工湖等项目,骑虎岩景区基础设施项目已获批一般债资金500万元;策划引进专业机构整体运营景区景点,补齐当前运营管理短板,提高景区效益。同时利用2024年福道省级精品工程项目申报机会,策划生成蓝溪乡村文化风情园福道系统工程项目,串联各景区道路。

宣介形式多样,“名头”才能更响。虎邱镇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全面提升虎邱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如在全市率先上线“旅游智慧导览”小程序,发布福建省首个镇级IP形象——“小虎仔”,并投放梯视广告,大力实施节庆引流行动,举办桂花节、光鱼节、摄影节、开茶节等活动,针对不同群体,线上线下全方位发力,促进旅游氛围进一步形成、旅游链条进一步延伸。编撰民俗文化书籍《虎邱纪事》,搜集整理各村民间文化资料,讲好讲活“虎邱故事”,打造文旅融合新的突破点。

风儿轻,日光下澈,蓝溪游鱼任遨游;岚烟起,云朵恬淡,洪恩岩中悄然落。

沿着蓝溪走进虎邱,溪水清清,鸟舞翩跹,绿意盎然,游人熙攘。这一湾清溪,一幕炊景,声声欢歌笑语,得益于虎邱农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接下来,虎邱镇将布长远之局,聚各方之力,做活“一县一溪一特色”,做实“一镇一业”,做精“一村一品”,做好诗意田园文旅“大文章”。(黄娜玲)